如何在中小学阶段深植科技报国的理想?怎样打通学段壁垒,让高校资源成为基础教育的生动给养?一场以“电亮童心 探索未来”为主题的特色研学活动在我校临港校区给出了生动答案。本次活动由电气工程学部团委与老港镇团委联合策划,吸引了老港镇35名青少年走进大学校园,在沉浸式电力之旅中感受能源魅力,厚植家国情怀。这不仅是一次科普活动,更是电气工程学部发挥学科特色,推动“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”建设的深度实践,以“行走的电力课堂”将高校的育人资源精准输送给青少年。

活动首站设于学校创新创业工程训练中心。围绕新能源主题,大学生志愿者以新能源汽车模型为生动教材,深入浅出地讲解电能的储存与转化原理,并将电池技术前沿与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紧密相连。孩子们围坐在展示区认真聆听,不时发出阵阵惊叹,科学启蒙与能源情怀悄然融合。

跟随着志愿者的引导,同学们步入承载着学校发展记忆的校史馆。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,一件件厚重的实物档案,生动讲述着学校从筚路蓝缕到成就辉煌的历程。一代代“上电人”在艰苦条件下办学、为服务国家能源事业砥砺前行的故事,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青少年。

在“一站式”学生社区综合服务中心,奇妙电力旅程的第三站正式开启。活动伊始,双方团委签署共建协议。后续,双方将围绕思政引领、资源共享、活动共建、人才共育等建立长期协作关系,为“科普+思政”实践育人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。

签约仪式后,大学生志愿者化身“小老师”,与孩子们一起探索电的奥秘。通过摩擦气球的静电实验,孩子们亲眼见证“电”的存在;借助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,抽象的电子运动过程变得直观易懂。讲解环节还围绕“水力发电与生态保护”“太阳能利用与可持续发展”等内容展开,将科学探索与社会责任紧密融合。太阳能小车组装实践环节,将科普课堂推向高潮。在大学生志愿者的指导下,孩子们动手完成零件拼接与电路连接。这种“做中学”的模式,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知识的理解,也为中小学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动能。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吕厚表示,作为大一新生的自己,通过本次“家门口”的活动,深刻体会了专业服务社会的意义,内心非常激动。

从暑期电气学子深入老港镇,让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沾上“泥土气”,到今日青少年走进大学校园,在科创实践中点燃科学梦想,这正是一场知行合一的双向奔赴。今后,电气工程学部将继续联动各方资源,深化实践育人内涵,打造“实践-服务-反哺-成长”的良性循环,引导电气学子在服务社会的火热实践中夯实学识、锤炼本领、挺膺担当!
电气工程学部 张靖沅 刘紫薇 供稿